本期摄影:杨娜
《品艺斎说诗》
说说好诗有没有共同的标准(3)
文|梦欣
前面综合历代诗评家、诗词理论家们的相关论述,乃提出衡量好诗的四维结构是:真感情、艺术性、蕴藉性及时代性。这里,我们举当代诗词作品中口碑比较好的一些例子,仔细验证一下,看是否相符。
已故当代诗人李梦唐有一首七绝《咏史》,在网络上论坛间及微信诗友圈里颇负盛名,其诗曰:
高阁垂裳调鼎时,可怜天下有微词。
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
这诗,借“咏史”之笔,抒发对历代集权制统治的愤慨与无奈,情感之真挚、观察世态世相眼力之深邃、讥讽高位者昏庸不能体察民情顺应民心的“美刺”力度之大,给每一位读者均留下极深的印象。“可怜”一句端赖真感情,覆舟句则运用《荀子·王制》篇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之典并推陈出新,说出“覆舟水是苍生泪”这一石破天惊的警句,这便从历代人的见识中突围而出,然后用一个特具前瞻性的判断句收结,正有言已尽而意无穷余味不了的效果,艺术性及蕴藉性均在其中,而“天下有微词”则时代性尽已凸显,这是好诗四维结构见得最完整的一个作品。
湖南诗人蒋昌典的《农家即景》,也是获誉多多的一首好诗,其最大亮点是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细小变化,其诗曰:
归来旧燕有新愁,不见茅檐见彩楼。
三匝绕梁终辨认,锄筐仍挂粉墙头。
这诗写现时农家的变化。随着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农家纷纷告别以往田头盖屋、分散独居、由石头房茅草屋到简陋平房的居住环境,向城镇化、洋楼化的方向过渡,一些农家已转向办企业、跑运输、外出打工而将农田交给专业户耕种,这些不再从事农业的农户已将锄筐挂起、手脚洗净,而住进新盖的“彩楼”里。这种景象,这种变化,相信经常在乡下行走的人们都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人们熟视无睹的新风尚被诗人敏锐的目光所聚焦,于是便有了取材全新的一首佳作写出来。这首绝句,构思也很巧妙,如果直言农家之变化,诗意便浅,以旧燕觅巢辨认旧主人的一幕间接反映出来,艺术色彩极浓。“锄筐仍挂粉墙头”尤为点睛藏味之笔,此一句,暗示农家境况变了但情怀没有变,这里有极大的寻味空间,显示了作品的蕴藉性。作者来自农家,正是目睹了农村的变化有了深切的感受才催生了写作的灵感。真感情,艺术性,蕴藉性,时代性,融汇成好作品。
但农村的这种变化,农民生活境况的改善,与农民的社会地位、农民普遍遭受不公平待遇的社会现实相比,毕竟是凤毛麟角。兰州诗人穆明祥的一首《悯农》,就是揭示当代农民生活现实的一首好诗,其诗曰:
一纸白条代现钞,农夫有泪自空抛。
家无祭祖冥钱物,拿到坟头作火烧。
白条,如果不是生活在当代、不是听闻当代农村发生的事情,你就不明白它是什么东东。原来,它就是地方官员购买农民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以及征用农民从事劳役所应付而未付钱款随手写下的一纸欠单。农民拿到“白条”为什么“有泪自空抛”并将其当作“冥钱”拿到坟头烧掉呢?那原因,自当是毫无权势的农民无法索回欠款,一年拖过一年,“白条”就和废纸差不多。这首作品,只描绘一个生活场景,无只言片语涉及白条事务的真相,更无任何评论农民遭受不平等待遇的字句,足够含蓄,有得寻味。这诗,也是四维结构完整的例子。
四川诗人杨启宇的一首七绝《挽彭德怀元帅》曾荣获第一届中华诗词大赛二等奖,其诗云:
铁马金戈百战馀,苍凉晚节月同孤。
冢上已深三宿草,人间始重万言书。
这诗写于当局为彭德怀元帅平反的那一年,其时彭已含冤去世三年。诗的前两句慨括描述彭德怀元帅一生战功卓著而晚景凄凉的情景,后两句则叙述彭沉冤昭雪的无比艰难,所幸天道自存,公理自在,党国及人民在拨乱反正之后终于承认其“万言书”的实际价值。此诗落笔特具匠心,运用层层对比、上下反迭映衬,用事实说话,含蓄而内涵广大。且具真情实感,语言深沉警拔,寄慨遥深。也正是有真感情、有艺术性、有蕴藉性及有强烈时代气息的好作品。
已故湖南诗人熊鉴的诗,以揭露社会生活中黑暗面、抨击不合理社会现象最为有力度。他是依据自己的经历或亲眼目睹而有感而写,因此作品的时代生活气息极为浓郁。即使不是直接涉及国情民生的题材,也大都有显著的时代特色。举个例子来说,一首小诗《虾》,同样可以品味出时代生活气息,其诗曰:
跳跃灵于蟹,峥嵘势若龙。
生前无滴血,死后一身红。
作者下笔先勾勒虾的形象。虾的最大活力是跳跃,一出水面便活蹦乱跳。虾的长须极有风度,游水的气派有龙的精神。这是对虾的正面描写。后二句则来一个翻转,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地方。活着的虾是青灰色或淡青色的,煮熟的虾却是红色的,这一层变化让诗人联系到了现实中的一种怪诞事情:某些人生前并没有做出什麽惊天动地之事,可死后却成了了不起的英雄。于是,诗人说的是虾,影射的却是世间的荒唐事。言简意赅,形象,哲理,意味深长,艺术性和蕴藉性极高。古人有这样的诗吗?没有,这种诗,是被社会现实召唤出来的,盖着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烙印。
东北诗人许清泉有一首《值春雨故宫午门外感作》,也是盖着时代烙印的作品,其诗曰:
森严门里望生寒,潦水如陈血未干。
袍笏尊荣求不得,断头此处尽高官。
此诗写作者雨中走过故宫午门外时的惊怵情感。因为这“门里”历代拥有让人一望生寒可以随时夺人生命的杀戮大权,所以这“袍笏尊荣”便不是那么可以让人为之着迷的好东东,为了一顶乌纱帽却可能随时被砍头,又有何尊荣可言呢?潦水如陈血未干,是因为有数都数不清的官员在这里被砍头(当然,砍头的地点通常是在行刑处,但砍头的命令是在此门里发出的)。诗的一三呼应、二四呼应与一二的承接、三四的承接构成连环映带、交综呼应的绵密结构,再加上断头与求生、陈血与尊荣等强烈对比,而所有这一切均围绕“午门”这一特殊地点而展开,这诗读来让人有毛骨悚然、心惊肉跳之感。可供想象及寻味的空间也极其广大,艺术性与蕴藉性极高极远。时代性也十分明了,只有当代人才敢这么写,要是王朝时期写了也会断脑袋的。
看来,写美刺诗,写揭露现实针砭时弊的作品,比较容易凸显时代的痕迹,但歌颂类的作品,只要是贴近生活现实的,一样可以显示时代气息。举个例子,深圳诗人邹国荣的一首《除夕》,是歌颂当代美好生活的,时代气息便十分浓郁。其诗曰:
瓮开老酒进三盅,沉醉团圆喜气中。
晚会连台兴难尽,偷燃爆竹入东风。
除夕诗,通常写一家团圆的欢乐气氛,或辞旧迎新的欢乐景象。喝酒庆团圆,吃团年饭叙亲情,这些古今尽无不同。但“晚会连台”,这个古人就没见过(须有电视,才能“连台”)。而“偷燃爆竹”,这个古人也可以有,但此处的“偷燃”已赋予全新的含义:自从许多城市颁布了禁燃烟花爆竹的法令之后,一些市民出自怀旧或想要热闹气氛而偷偷在屋前屋后楼顶地上燃放,这个“偷燃”便带有违法的意味。但“偷燃”,又似乎与唤醒童心联系在一起,因“偷”而见童趣,因“偷”而生激情,是以此诗便由此一“偷”字添得无穷意趣。首句以“老酒”证老成,结句以顽皮见“童心”,首尾衔接极为巧妙。此诗的情感不容置疑,艺术尽可高誉,蕴藉也还深厚,而时代气息明了,也是四维结构完整的佳构。
可见,诗作的时代气息,不受题材与内容的限制,只要作者有意识要把自己的作品与古人的作品拉开一定的距离,就会找到储存时代气息的文字载体,让读者在阅读过程可以感知这些气息。
当然,也一定会有许多作品,因为文字简练及意思表达范围有限的原因,很难在文本上显示时代气息,那么,怎么判别这些诗词有否具备时代性因素呢?下面,我们也从当代广为流传口碑较好的好诗中找几首来研究一下。
先看东北诗人张智深的一首《望黑龙江东故国领土》,诗云:
云山相望夏还冬,铁马王师梦已空。
唯有西风心不死,年年吹雨过江东。
这诗,巧妙化入陆游、辛弃疾、李清照等古代诗人的诗意以弘扬爱国情操,情感的真挚、艺术的精湛、寓意的深远,均令读者信服,但从文本字面看,时代性似乎显示不出来。
再看山西诗人马斗全的一首《壶口观黄河》,诗曰:
吼如雷震浪旋飞,水雾随风似雨霏。
莫道年年流量减,应知不减是声威。
这诗,描绘黄河壶口流水跌落的壮观景象,着眼于河水奔流的气势与声威,借以歌颂中华民族的倔强民族性格。诗好。但又从哪里可以看到作品的时代性呢?
还看湖南诗人熊东遨的一首《清江品茗》,诗云:
问月亭前水一湾,露花风树影团团。
不知春色藏多少,小勺分来仔细看。
这诗,妙在转结的奇特想像、无理而见妙。春色可以用“小勺”盛起来仔细观看,是因为“春色”已融化在茶汤里。这里的“春色”,已经历好几道的转换:由春之雨露滋养出茶叶,由烹茶泡出茶叶中的春色,由小勺分出茶汤供客人品尝,客人端起茶杯便可欣赏茶汤中的“春色”。显然,这诗的艺术性和蕴藉性以及真实情感都相当突出,但时代性如何体现?
最后再看网络诗人曾少立的一首《西江月》,词曰:
秋雨三千白箭,春花十万红唇。流年旧事候车人,背对山间小镇。
酒肆阑珊灯火,歌楼午夜风尘。繁华似梦似青春,似你回眸一瞬。
这词,写一个长年在外漂泊的“候车人”(作者自己?),在城市打拼多年以后,偶于车站回首往事,念念不忘当初离别故乡时那兴奋而忐忑的情景。繁华似梦,青春易逝,一时竟感慨不已。读者对候车人的身世及遭遇,一慨不知,其情感生活也缺乏足够可据猜测的线索。词作的背景,作者的情感及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够隐晦,够含蓄。艺术性和蕴藉性都有了,那么,时代性有吗?
就以上所举作品来说,时代性果然不够清晰,远不如情感、艺术性、蕴藉性那么触目所见、触手可及。但如果深入分析的话,这些作品的时代性还是可以辨认的。这种辨认通常可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看题目,一些作品的题目本身就带有时代的气息,如张智深的《望黑龙江东故国领土》,黑龙江东故国领土是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国土现状,这就表明作品写的是苏俄割走我国东北领土之后的事情,时代性隐含于题目之中。第二种是看文本。一些作品的语言表达,本身可能隐含有时代的气息,如曾少立的这首《西江月》,“候车人”是当代方有的特定慨念,因为它是公共交通建立之后才出现的乘客,你可以在古人的诗中读到“出门候车马”的诗句,但绝对不会读到“候车人”,因为古代没有公共交通,也就没有这种称呼。第三种是看意境。题目读不出时代气息,文本挖掘不出时代气息,很可能时代气息就蕴藏在作品的意境上。例如,马斗全的《壶口观黄河》,熊东遨的《清江品茗》,作品的意境是前无古人的。也就是说,马斗全的观黄河,以“流量”可减“声威”不减所营造的意境,超过历代诗人的咏“黄河”诗;熊东遨的品茗,以“春色”可用“小勺分来仔细看”的无理而妙,其意境超过历代诗人的“品茗”诗。他们用全新的语言营造全新的意境,作品就有别于前人而具时代特色。
那么,如果从这三种途径仍然无法辨析出时代特色的话,作品就无法从浩如烟海的历代诗词中脱颖而出,哪怕艺术再高,蕴藉再深,也不会是一个好作品,至少不会传承于世。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疑的。
(精彩待续)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